歷次COP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中,屢屢提到「森林」在減緩氣候變遷必須扮演重要角色,世界各國也將「森林碳匯」視為淨零轉型的關鍵策略。企業界面對國際趨勢與國家政策對「減碳」的關切與需求,參與森林碳匯自願減量專案被視為達成2050年淨零排放的重要路徑。然而,達成增匯目標的永續森林經營是複合型的應用科學,如何在臺灣這波的森林碳匯需求中,協助企業與林農、地主共好,成就不「漂綠」的企業永續目標,是當代必須跨領域合作的重要議題。本系列講座將從企業團體、土地持有者、林農等角度,提供投入森林碳匯自願減量專案的專業知能,協助各界熟悉並評估參與的各項細節,促成跨域結盟的永續契機。
講師:盧居煒/臺灣氣候行動協會秘書長
由簡介自然碳匯、自然解方、自願減量專案等常見名詞入門,進而說明該系列講座的規劃方針與各單場的細部內容,並分享森林碳匯在國、內外的發展現況與趨勢,以及各界投入森林碳匯的參與前提,及其所能創造的多方效益。
講師: 柳婉郁/國立中興大學森林學系教授
介紹國際與臺灣的碳交易與碳抵換專案,以及森林碳交易機制與碳標準,進而探討臺灣的森林碳匯有限,為何依然是企業投入自願減量專案時備受關注且必須掌握的議題。
講師: 吳俊奇/林業保育署保育企劃組科長
臺灣森林覆蓋率高達60.71%,其中約92%是國有林,森林碳匯作為2050淨零轉型的關鍵戰略之一,主管機關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有哪些增匯的策略,又提供哪些機會讓企業、地主、林農都能參與其中。
講師: 林俊成/林業試驗所主任秘書
針對環境部已通過的新植造林方法學、審查中的森林經營方法學、以及在臺灣具發展性與應用性的其他森林碳匯方法學介紹,解答各權益關係人針對方法學的科學及實務問題。
講師:陳朝圳/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森林學系名譽教授
透過案例分享專案申請實務,從前期的可行性評估、專案計畫書撰寫談起,到最後的查驗流程,逐步說明參與步驟、各項細節、注意事項,以及在參與過程中可尋求的專業協助。
講師: 王俊翔/永在林業林地主任
種樹就能減碳,造林就能增匯?森林經營看似粗放,實則精細,若缺乏永續經營的思惟以及妥適的營林技術,不僅無法實質增加森林碳匯,也無法滿足自願減量專案的要求,更無法營造健全的森林生態系。
講師: 林家鼎/永在林業副總經理
透過資深林業專業經理人長年的第一線實務,以及永在林業作為臺灣科技業首例森林經營碳匯專案的經驗,揭露投入森林經營工作的各項經營成本,以及申請森林碳匯自願減量專案的成本分析。
講師:鄭憲志/屏東縣政府農業處林業及保育科
身為地主且有意參與森林碳匯自願減量專案,會有哪些機會與挑戰?本場講座將提供私有土地持有者(法人及自然人)初步自我評估的指標,在入門前更了解自己,並提供彼此合作串聯,創造更大規模的可能性。
講師: 李芝瑩/斯創教育工作群執行長
森林碳匯在氣候變遷調適策略中扮演要角,企業在投入森林碳匯自願減量專案之外,亦可延伸投入其他可能,不僅可維繫森林生態系服務價值,同時讓企業達成不被質疑漂綠的ESG推動成效。